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这里,或者那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是遇到古老的咖啡,在我的旅途上。旅途漫漫,渐渐,咖啡的历史就在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咖啡馆里,那些撒着砂糖末子的咖啡桌子和喝光了咖啡,留下一个褐色杯底的咖啡杯子里串联起来,好像中学时代的世界历史课要考试时,老师在黑板上吱吱咯咯用粉笔写下的复习提纲,一小段,一小段,用箭头指着,渐渐汇成历史。 旅行去了欧洲,美洲或者亚洲,甚至大洋洲和北极,但我一直没去非洲。那里是咖啡豆的故乡,但我却从未涉足那块最古老的大陆,从未去找一下山羊吃的古老咖啡豆。甚至对肯尼亚带回来的上好咖啡豆也不是真的有兴趣,等我家那袋咖啡豆放过了期都未打开,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咖啡馆的咖啡,比咖啡豆更有兴趣 […]
当你走进一家咖啡厅,可以语音下单并智能支付后,由智能咖啡机制作的香浓咖啡,经由机械之手转送到机器人服务员手中。当你从机器人手中接过咖啡时,甚至还可以“称赞”或者“调戏”它。从点单到喝上咖啡,最快不超过一分钟。这样的咖啡厅不是虚构,中国首家AI机器人咖啡厅日前在深圳亮相了。 广州日报报导,在深圳“科影周”展会现场,智能咖啡馆成了参观者的焦点。据了解,这家名叫“AI咖啡”的AI机器人咖啡厅由硬蛋和Rethink Robotics共同打造。 在咖啡厅内,可以看到机器人咖啡师、机器人服务员及各种人工智能设备和各种神秘气息的科技元素。顾客只需在桌面透过电子屏幕或语音下单,智能咖啡机就会现磨咖啡,机器人完 […]
日经新闻分析,根据日本生产力中心于今年6月做的调查显示,星巴克在消费者心中满意度已跌出前5名。 20多年前星巴克进军日本市场主打第三空间概念,将星巴克定位为有别于住家和办公室的第三个舒适场所,当时在日本咖啡市场刮起旋风。2001年星巴克在东京证交所上市,营收与利润一直傲视群雄,因为太好赚,2015年母公司将日本星巴克纳入全资子公司。 此后星巴克快速展店,从一年新开20~50家的速度,加快到80~90家,一年甚至新开100家,2020 年星巴克计划增加 200 多间店面,让总数达到1,500家,但消费者满意度已下滑,从 2015 年的第三名,到 2016 年第四名,2017 年连前五名都没有。 […]
时代毕竟是不同了,第三波的咖啡革命从90年代到现在,当年革命的年轻小伙子们早就各拥一片天,成为主流的企业家。 旧金山小众咖啡起步最早的龙头老大哥Blue Bottle Coffee和烘焙一哥Tartine Bakery一度要合并的消息一传出来,旧金山城里遍地哀号,结果最后还是以破局收场。这也是当今第三波咖啡的新趋势,往昔的假想敌一向是美人鱼。一廿年来的物换星移,个个大咖们倒是鱼尾巴通通露出来了。从小众走向企业化的经营不见得品质一定会变差,只是你名气大到随便一出手就可以集资到7千万美金的投创,扩店扩到日本去,你自然有更广大的消费族群口味要考量。勾践一旦成了越王,犯不着再卧薪尝胆,范蠡还不早早带了 […]
日本一家咖啡馆,日前发生店内拉门被幼儿破坏,让馆主拒绝带幼儿的客人上门,意外引发网友讨论小孩管教问题。最后在家长致电道歉后,喜剧收场。 虽然咖啡馆老板松永伸幸9月开始恢复让家长带学龄前儿童进店内,但必须先约法三章,确实遵守店家要求才能有条件进入。 日本朝日新闻报导,冈山县一间咖啡店,最近在推特上发表推文,谢绝带学龄前儿童的客人入店,引发讨论。 这家咖啡店位于冈山县总社市的一条细长坡道上,10年前改装民宿变成咖啡店。店内气氛怀旧,包括和式座位及餐桌座位,大约有40个位子,由老板及其他5位员工一同经营。 事情发生在7月,店内一扇日式拉门的拉门纸出现部分破损,他们研判可能是小孩搞的破坏,于是把破损的 […]
顺着查理大桥或马提尼桥向城堡山走去,就可以到达卡夫卡故居——黄金巷22号。1916年到1917年间,卡夫卡和妹妹在此居住,潜心写作。 在所有旅行攻略里,黄金巷都是重中之重。不过,这条神秘街道如今已是游人如织。我第一次到访时,正值三月淡季,可一个台湾旅行团和一个大陆旅行团仍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第二次到访更是盛夏七月,恰是旺季,小巷里塞满了人,吓得我不敢流连。 黄金巷其实是当年宫廷仆人和工匠所居住的地方。国王鲁道夫二世迷恋上炼金术后,便将炼金术士安顿在这里。后来,小巷变成贫民窟,尽管它与王宫仅几步之遥。许多潦倒文人都曾在此居住,其中就包括了卡夫卡。 这条小巷并排着二十余栋小房子,都十分狭小,大概在 […]
鲁迅先生在《革命咖啡馆》中曾写过:“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前面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但鲁迅本人是不喝咖啡的,他独喝绿茶,所以“这样的咖啡店里,我没有上去过”。 但在《革命咖啡馆》成文后一年,鲁迅还是去了离他当时上海的住所很近的公啡咖啡馆,为的是出席筹备左联的聚会。他仍然不喝咖啡,只要一杯绿茶,之后每次去,依然是只要一杯绿茶。老作家魏猛克回忆说,在“咖啡或茶”方面,鲁迅先生不沾一点西洋习气,别人都要咖啡,唯独他要茶,有时候夏衍就陪着他喝茶。虽未享用店内招牌的饮品,公啡咖啡馆依然因为 […]
咖啡与可颂:咖啡是战利品,可颂是鸡血 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在16世纪末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开始传入欧洲之前,在北非和西亚被用作饮料已达几百年之久。但咖啡成为“咖啡馆”,进而渐渐形成世界性“咖啡馆文化”,则是从欧洲开始的。 据说意大利第一家、也是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于1645开业,但并无确凿证据。咖啡历史研究公认,虽然意大利享有将咖啡馆带入欧洲的殊荣,然而经过法国和奥地利,咖啡馆才在欧洲蓬勃发展。 咖啡、咖啡馆在奥地利的引进和流行,更富传奇色彩。与一场关系帝国生死存亡的战争、与一位超级间谍密切相关。 1683年7月,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丹对神圣罗马帝国发动圣战,率几十万大军,一路杀来,攻至 […]
法国哲学家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在《存有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一书中曾经描述了一位咖啡厅侍者的故事,他观察到侍者反射性地熟练工作,好似演员扮演着这个角色一般。但差别在于,侍者自己深信他就是“咖啡厅侍者”,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个工作完完全全定义了他的存在,好像他注定是也只能是咖啡厅侍者。 我在法国索邦大学教授《费德罗篇》,有位同学在期末报告时提到了沙特的这个“咖啡厅侍者”故事,同学认为这位侍者因为没有“升华”他的爱,因此停留在不理性的热情与欲望上。我留下如此评语:咖啡厅的侍者不是停留在不理性的热情与欲望上,才以为自己只 […]
与“双叟咖啡馆”相隔大概两、三栋房子外,位于圣日耳曼大道和圣伯努瓦街(Rue Saint-Benoit)的街角,“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同样是把桌椅直接放在路边。看来巴黎人喜欢汽车和机车的呛鼻废气。 我当然还是往室内坐,里面呼吸起来比较顺畅,而且可以闻到一缕飘散的传统气味。在挑高、富丽堂皇的墙上展示着曾发生于此的文学史。然而不仅有作家和思想家在这里往来,也包括了许多艺术家──我不属于时尚杂志的读者,虽然认为时尚作为各个时代的一种表征非常有意思。我曾经看过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坐在“花神咖啡馆”的角落里。这名时装设计师虽然被形容为脱离现实和特立独行,甚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