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喝咖啡是为了情调、为了口感、为了提神、还是为了熬夜? 对我这种不大懂得情调,也不重视口感的人,咖啡对我的最大效用就是提神醒脑,正是熬夜的最佳圣品。 本来我是很少喝咖啡的人,还曾颇为沾沾自喜自己的“爱用国货”,只喝本地茶叶、不喝进口咖啡。不过,今年甫自学校毕业,来到某高职担任实习教师后,我却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终究是晚节不保,变成一个“一日无咖啡,就面目可憎”的人。实在是因为这里的同事很喜欢煮咖啡(真的煮得很不错哩),办公室经常都弥漫着咖啡香味,久而久之,我也就禁不住咖啡香味的诱惑,跟着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一天不喝咖啡,就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很没精神,当然是面目可憎了。 最近因为事多心烦,导致睡眠不足 […]
每到邮局都会看见对街这家咖啡馆,虽然从没进去喝杯咖啡,依然会情不自禁多看一眼;造型有别于一般店家,座落在街道交叉口的建筑独特,拱型长窗搭着轻薄的纱帘,从屋外看进去的感觉非常浪漫。 咖啡馆外围绕着绿意,临着的街道一端是属于车辆出入较少的巷弄,路边连接着木板垫高的庭院造景和户外咖啡座,每逢夜晚经过这里,咖啡座透出柔美灯光和幽静巷道呼应,会让我想起梵谷的那幅美丽名画“夜晚露天咖啡座”,让我的眼睛直发亮呢! 去年某日到邮局办完事情,我站在邮局旁的骑楼下,终于将独特的咖啡馆画了下来;其实当下只用黑笔简单画出“轮廓线稿”,淡彩部份回家后再凭记忆上色。“生活速写”对我而言就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纪录,先用眼睛仔细 […]
夜幕降临的时候,喧闹的都市在夜色的亲抚下,终于渐渐宁静如婴儿般地沉睡了。我站在高楼的阳台上,环视四周,高高低低的万家灯火似星光灿烂。我想象着那一扇扇窗户背后的故事,是欢乐的抑或是悲情的。然后我数着一扇扇窗户里的灯光灭掉,只残存路灯的昏黄。 在这个夜晚,我像一个幽灵一样,在黢黑的家中悄无声息地穿行。我是自由的,在女儿熟睡之后,在丈夫夜归之前,我是自由的。我的思想可以随意释放,我的行为也可以恣肆放纵。我不再是妻子或母亲或者其他别的角色,我只是一个纯粹的女人,一个纯粹的都市女人。夜已深了,女人自由了。灯已灭了,女人要为自己活了。 当男人在夜色掩护下觥筹交错,沉醉糜烂之时,我也是个享受夜色的物质女人, […]
每回不经意在巷弄间发现小小的咖啡店,我总会不自觉地想一探究竟。 推开门,扑鼻而来的咖啡香气、清淡典雅的布置、居家闲适的风格,正好是我喜欢的咖啡店氛围。掏出随身速写工具和纸笔,在等餐的空档就能捕捉到几许店家的景致;不论是盆栽或摆设小物、播放的音乐、桌椅和空间的色彩——这些点滴都反映出咖啡小店的用心与风格! 一开始到咖啡小店,其实并非为了“喝咖啡”;而是这几年间,咖啡小店几乎成了我在家庭和工作之外,另一个独自面对自我的“心灵空间”!喝一杯香浓的热咖啡,点一两样甜点,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喝个下午茶,就能享受到边阅读或边画速写的乐趣。静谧的时间中,我被咖啡小店的浪漫气息包围,有时饮食完毕、速写也画好了,我 […]
又到喝茶的时候了。夕阳的余晖涂抹在南窗的边框上,屋子里涌起一股滋润的暖意,对面人家的阳台上,老太太在收拾晾晒的衣服,飞倦了的鸟儿栖息在电线上,放学回家的学生骑着自行车歪歪斜斜地拐进新村,一只黄狗突然从大楼里窜出去,蹭着半截树桩撒了一泡尿,然后放肆地大吠几声。 太太问:“泡什么?” “叶叶香。” 每当我写完一篇文章,不管是长是短,都要泡上一壶茶犒劳自己。我没有别的嗜好,不沾烟酒,也不会跳舞,以前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现在我明白了,应该划出一点钱来买几罐好茶,在这样的时分泡上一壶。 你来吗?我的朋友。 过去我喝咖啡,因为巴尔扎克常喝咖啡。通常在晚上,在打开台灯之前,泡上一杯浓浓的咖啡,然后一 […]
仅巴黎市的中国餐馆,就多达3000家,这只是东方外来“吃文化”的“入侵”。而作为法兰西“喝文化”的产物的咖啡馆,在巴黎究竟有多少家,恐怕多得谁也说不清。 可以说,咖啡馆是各个时代聚集在巴黎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灵感的摇篮。 咖啡使精力过剩的巴尔扎克越发神采飞扬,昼夜伏案去编排那惊心动魄的《人间喜剧》…… 地处克利希林荫道入口附近的巴蒂克诺勒咖啡馆,则是当年印象主义画派向古典画派发动进攻的大本营。库尔贝、马奈、雷诺阿,修拉等大师们,每周必在这儿聚会两次,秣马厉兵…… 拉丁区的花神咖啡馆,成了著名作家们的荟萃之地……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常在圣日耳曼附近的“两个烟蒂咖啡馆”会客……烟雾缭绕,唇枪 […]
住家附近的马路边,最近新开了一家美式风格的咖啡馆,L型的门面一边邻近宽敞的马路,一边挨着公园空地的红砖道,这条道上有一幅美丽的风景:就是配图里那充满热带风情的“鱼”景观。 每每从公园穿越经过,看着青翠高耸的椰子树、与三条大中小排列的白色鱼体造景,顿时觉得咖啡馆变得浪漫也更有气质了。其实,这“美丽造景”应该是咖啡馆始料未及的“意外邂逅”,不但得来全不费工夫,还配合得如此巧妙,彷佛这空中飘浮的鱼,原本就在这里等待着一间咖啡馆。 这咖啡馆开在一栋占地广阔、建筑外观非常气魄雄伟的社区大楼一楼,我从来没进去过,只是发现因为有了这间咖啡馆以后,不论黑夜或白天经过这里,原本让路人“视而不见”的鱼景观,忽然变 […]
90年初,我在一家外国公司打工,每天泡在茶和咖啡里,靠这些与水混合的东西来驱赶昏昏睡意和疲劳。常常拿着两样杯子去洗,久而久之竟生出了些感想。 每次冲咖啡,随着热水落入杯底,立刻便能看到奋身而起的深浓色溶液。水与咖啡的交融几乎无需时间。再加上糖和伴侣,一杯香浓美味的咖啡便备好了。咖啡、糖和伴侣以及将它们溶在一起的水看起来浑然天成,彼此无法分开。它是一次性的,仅此一杯。喝完咖啡的杯子无需费力就能冲洗得干干净净。茶则不同。茶与水永远无法相溶。茶叶最初漂在上面,吃透了水才一叶一叶落下。茶的真正滋味在第二杯以后。茶有点孤芳自赏,不需要伴侣,但却禁得住一冲再冲。茶叶沉在杯底,只将水改变颜色,却永远不 […]
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喝茶,特别是奶茶。萨吉亚提雷的电影里处处可见。英国人设东印度公司,最大宗产品就是茶,加尔各答和孟买既是转运地,当然也喝茶。不过印度茶比英国甜得多,奶味又重,简直不像在喝茶。这可能和印度人嗜甜有关。印度馆子里的甜点和中东糕饼店的甜食,不仅做法像,而且一样甜得叫人没法下口。 其实印度人也喝咖啡的,咖啡从埃塞俄比亚开始,沿着印度洋传至中东和印度,时间远比茶传到英国要早。到现在,南方印度还喝着咖啡。这或许和产地有关,咖啡算是热带植物,必须又热又湿,海拔又高的地方才种得出好咖啡,难怪哥伦比亚、巴西的咖啡举世闻名。 南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也出咖啡,可惜质地差一些,可能是产地海拔不够高。 […]
一阵子没去,竟然有点想念,上次离开在过年前的冬日傍晚,没有桌灯,一个手电筒似的探照灯拴在头顶上,下午四、五点天光暗淡便感纸字泛黄,一本书在小方桌上移来挪去,渴望多接点光,且那光要能合乎眼睛使用,两种需求交错,使人焦虑起来,坐不住了。 没有咖啡瘾,更没有咖啡馆瘾,上咖啡馆从来都是朋友带路,我喜欢他们手上有很多筹码似的,先来探询同行者的偏好,而我总无法提供任何值得参考的意见,在约定前或入座后听他们喃喃诉说这家的好处那家的好处和坏处,以及他的考量,很体贴的都是以对方为考量对象。 如果他们对其他咖啡馆的描述有某一部分引起我的好奇,我也不宜表现得跃跃欲试,免得他有选错地方的感觉,他还是看出来了,或者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