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

咖啡馆主的日常:英国龙 美国虎

就国际事务而言,英国和美国的角色一直都是狼与狈的关系,我们姑且称之为兄弟邦谊。 私底下,英国人说美国人太粗鲁、无礼!美国人却说英国人太傲慢、目中无人! 但是就咖啡而言,这两个国家却又是大异其趣! 咖啡之于英国人是休闲、怡情养性的饮料,悠闲、不赶时间的象征。 咖啡对美国人来讲,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概念差不多,繁忙间,一口饮料,接下来又是一堆忙不完的事物! 咖啡对英国人而言是不酸的,是必须和奶混在一堆的。在英国,对于咖啡的酸并没有太多的描述,虽然在介绍咖啡的句子中,也会有酸的介绍,但是大多只是一语带过,并不会有深入的解说,英国人注重的是咖啡的醇度、质量。 甘、酸、香、醇、苦,是美国人追求的咖啡应 […]

我的咖啡印象:温暖、提神、提振情绪以及爱屋及乌

咖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温暖。 90年代初,星巴克还没火起来的时候,遍布波士顿大街小巷的是 Dunkin’ Donuts,那时的 Dunkin’ Donuts 和位于西雅图的星巴克一样,基本还只能算是本土的连锁店,出了大波士顿地区就不多见了。 兴许是店小利薄,Dunkin’ Donuts 不像麦当劳那样,总是花重金请大牌体育明星做广告,而是请了一位慈眉善目的大伯。大伯一副家庭好男人模样,总是在寒冷的冬天早早地从被窝里爬出来,到店里先把甜麦圈放入烤箱,然后便开始研咖啡豆、煮咖啡,一边忙活,一边怡然自得地哼哼“Do you know the muffin man, […]

辜振丰:摩登东京与咖啡香

17至18世纪,伦敦的“洛伊兹咖啡厅”是海上贸易的情报处及交易所。 暗黑如恶魔,酷热如地狱,甘甜如恋情。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 法国政治家塔列朗曾如此形容过咖啡。这让我想到多年前,一进入超市,总会瞧见日本进口的“异人馆”即溶咖啡。“异人”意思是外国人,因日本明治维新开放门户后,横滨首度出现洋人开设的咖啡厅。咖啡虽然是外来的,但即溶咖啡则是日本人的创意。 20世纪初,本身主修化学的日裔美国人加藤萨多利(Satori Kato),经常跟一些咖啡达人和化学专家交流,经过不断研发,即溶咖啡正式诞生。1901年,他在水牛城泛美博览会摆设摊位推广 […]

千回百转的尝试:咖啡给我的启示

每月订咖啡,每天冲咖啡,也差不多两年了。不敢说自己冲得好不好,至少,经过两年的历练,消灭超过15公斤咖啡豆后,我找到了自己冲煮的方法,而质素味道也越来越稳定。 没有特定要喝的一种咖啡豆,反而喜欢Monthly Subscription,总之店商给我什么,我这个月便喝什么。当中,我特别喜欢订Tim Wendelboe(TW)的豆。价格合理,质素稳定,选材细心,是我持续订TW的原因。 其中,颇喜欢 SL28 & SL34 这个 variety。我这年多来已收过差不多10包(我每月订2~3包,每包250g),每次收到这variety,我都头痛不已。原因是,无论温度,比例,水量如何调整,我的 […]

哪里有时间泡一壶咖啡?

朋友常常问我,晨早既要管小朋友上学,自己又要梳洗整理上班,哪里有时间泡一壶咖啡? 对我来说,冲泡咖啡,不单单是为了提神,还有更重要的是调整节奏。从磨咖啡豆,调控水温,到控制水流,我累积的经验是,千万不要心急。 因为心急,咖啡豆会和你一起着急,温度也会和你一起焦急,水流甚至会比你更湍急。结果,纵然让我做到壶好咖啡,我也没有心情好好欣赏。 其实,泡咖啡不用花很多时间,每天早起10到15分钟,让自己调整呼吸心跳情绪,同时也让自己头脑更清醒。 从咖啡的味道,感受到自己当天的状态。因为全神贯注在这壶咖啡,所以咖啡也充满自己的能量。 如果今天能泡出个好咖啡,请深深感受这个节奏情绪,让自己整天都保持着这样的 […]

2013年的拿铁

记得那时刚考上师范大学,老爸陪我搬入宿舍,忙至午后才到彰化知名肉圆用餐;送我回校时,火车站附近发现了间咖啡店,便邀我去喝杯咖啡。    吧台高脚椅的店面,在良淳小城的市区中心格外显眼,木质色调伴随时隐的豆香,浸浴在九月的阳光跳着探戈。老爸盯着menu,点了两杯拿铁冰沙;年轻店员利索冲着咖啡,倒入适量冰块按下开关,顿时撼天响动犹似冰川迁徙。 手握杯身,先是感到沉沉的份量,使劲啜了一口,冰砾禁制的熔岩,地心深处穿透白浪峰尖迸发入喉,柔腻的乳香挟掖丝丝甜蜜,悄然拭尽了暑热,却无半点秋后的萧索。看了眼老爸,攫住吸管的侧脸闲雅从容,这是印象中和他的第一杯咖啡。 出社会开始工作,每回碰面,老爸必在饭后不忘 […]

城市的气味也能保留?

不论是书店、美食街或街巷,都有无法取代的独特味道。这不单纯是一种气味,更是人类于空间留下的独有遗产。然而随着各地城市化,地方上的文化气息因人口搬迁而逐渐消失。有见及此,有文化保育工作者尝试提取属于不同时代的气味,作纪录并永久保存。 气味存于生活周遭 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研究员 Cecilia Bembibre 说:“多数文化遗产空间,如美术馆、博物馆、历史建筑物等,都集中于视觉。”她解释:“我想提出一个很少人研究过的范畴 —— 人类的嗅觉遗产。” 首先,她将人造纤维暴露于该气味底下,让引起气味的化学分子依附其中。经过实验室分离及分析后,便可得出组成该气味的“配方”;另外亦可从气体样品中 […]

夜色中的咖啡馆与俱乐部孕育迷人的现代艺术

于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办的特展“夜幕降临:现代艺术中的歌舞厅与俱乐部”,极富趣味地揭示了孕育现代艺术的一大重要灵感——夜色中的咖啡馆、酒吧、歌舞厅、俱乐部等公共空间。 这是放松休闲、自由自在的公共空间,吸引形形色色的人们于此相聚,觥筹交错间展开了现代社会的诸样面貌。借助这样面向大众的多元平台,艺术家们倾诉、分享、汲取、吸收,既能够敏锐地感知社会走向,又能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最终碰撞出迷人的创作火花。 画家热衷于表现咖啡厅歌手,与音乐咖啡馆的流行相连 咖啡馆的诞生与法国沙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正是沙龙文化的鼎盛时期,作家、诗人、艺术家、政治家、哲学家聚集在一起畅谈,咖啡馆扮演的正是他们的 […]

柯裕棻:台北的咖啡馆

近十年台北流行咖啡馆,几年之间,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到处躲着令人惊艳的小空间,像这个城里吉光片羽的良善的那一面。特别是台大和东区两个商圈附近的小巷子,“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从外面看进去,咖啡馆总像是一个自足完满的小世界,暖黄的灯光烘焙着梦也似的氛围,与外头的春寒暑热或秋风冬雨没有关系。嵌顶式的投射灯圈圈儿的光晕打在墙上,仿佛酝酿着什么闪耀而且清醒的念头,但是也难讲,座客手中的纸卷烟迷离地飘过光束,骨子里依旧是一缕不安定的灵魂。 即使如海明威那样的硬汉,也对光线和声音十分敏感,他认为一个安静明亮的场所可以使心灵安歇,使人沉静。然而这样的咖啡馆实在难得,欲营造既理智又闲散的气息,则咖啡馆不能太吵 […]

王华容:加盐的咖啡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于2013年1月18日 他是一位很普通的男生,当公司活动结束之后,他第一次邀请这位女孩去喝咖啡。女孩很吃惊,然而碍于同事之间的礼貌,只有勉强答应了。当俩人坐在咖啡厅里时,气氛有点尴尬,没有什么话题可讲。这时女孩心想这个不是很美妙的约会,最好赶快结束。但是当服务小姐把咖啡端上来的时候,男生却突然说了:“小姐!麻烦你拿点盐过来好吗?我喝咖啡习惯放点盐。”当时大家都愣住了!并将目光集中到这位男生的身上,这时他的脸也红了。当小姐把盐拿过来之后,他倒了一点在咖啡杯中慢慢地喝着。敏感细心的女孩不免好奇地问:“你为什么咖啡中要加盐呢?”男生沉默了一会就回答了:“小时候我家很穷住在海边,我在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