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多年前,北京东三环边上有一家“真的咖啡”,那时候咖啡馆还少见,大家也就喝点儿雀巢速溶咖啡,有一家“真的咖啡”,大家就跑去喝真的咖啡。没过两年,这家店歇业了,经理是个美国小伙子,他说,北京要开“星巴克”了,这“星巴克”一开,别的咖啡馆就不行了。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星巴克”,知道“全球资本主义”的厉害,后来,看到抗议“全球化”的游行者,都要砸两个地方,“耐克”鞋铺子和“星巴克”咖啡馆。 说话间十多年,这“星巴克”在国内越开越多,韩国系的“ZOO 咖啡”、“漫咖啡”也有不少,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个“窝边草”咖啡馆,他说,韩系咖啡馆的成功,说明很多消费者去咖啡馆更在意环境好坏,要坐着舒服,灯光合适,“星巴克 […]
2015年2月初在东京清澄白河登陆的Blue Bottle Coffee,果然引起不小的轰动,很多人为了尝鲜,竟然愿意在寒冷的天气中,排上三、四个小时的队,只为了一杯咖啡。 这间有“咖啡界的Apple”之称的Blue Bottle,是如何筹得4,500万美元的资金?发源于旧金山的一间小型咖啡馆,为什么有办法获得科技业大佬接连不断的投资?更重要的是,Apple和这间咖啡馆的共通点为何?这个进军日本,取代了星巴克的新咖啡文化急先锋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这一切,都要从2012年说起。某日旧金山线上个人简介网站“About.me”的创办人Tony Conrad正和一对夫妻友人共进晚餐。当话题告一段落, […]
在巴塞罗那Montsio街上,我找到了四只猫咖啡馆,不断有游客在门口停下来,打量这座咖啡馆的小门脸儿和拉蒙·卡萨斯(Ramon Casas)的那张招贴画,有个中年妇女负责将游客一一引导入座,非常简略地介绍这家咖啡馆的历史。 很多游客是为了毕加索而来。1899年,17岁的毕加索在这家咖啡馆里举办了他的第一次展览,他的画还被用作菜单的封面。实际上,这家咖啡馆和拉蒙·卡萨斯关系更为密切,这位画家早年在巴黎学画,家境殷实,回到巴塞罗那后想按照巴黎黑猫酒馆(Le Chat Noir)的样子搞一个自己的聚会场所,他的生意伙伴叫佩雷·罗梅乌(Pere Romeu),罗梅乌曾经在“黑猫”当侍者,一心想搞个好酒 […]
Duncan Goodall被美国的新手咖啡店主奉为“咖啡导师”,毕业于耶鲁大学、长期担任经营顾问的他,最为人称道的事迹莫过于买下一间经营不善的小咖啡馆,只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便使之起死回生。本文由他亲自传授独立咖啡馆的7条成功方程式,实用度破表。 1. 预留后路 经营餐饮店,势必得面对失败的风险。倘若经营了1年仍然不顺利,就应该做好随时都能结束营业,并将厨房设备全部出售的准备。大部分的厨房设备,一开始皆可只签订为期1年的租赁契约。等经过1年,业务都上轨道之后再购买也绝对不迟,这样现金流量会比较稳定。由于经营餐饮业失败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市面上可以看到许多中古品流通,可透过拍卖等管道来购买便宜的设备 […]
据说纽约公寓太狭窄阴暗,纽约客因此都有一间充当自家客厅的私房咖啡馆,三不五时就去那儿消磨透气,一如影集《六人行》里六位主角的“Central Perk”。确实,我在纽约也有这么一处落脚之地,店主还是位法国女子。 我对这家咖啡馆并非一见钟情,她的风格稍嫌不修边幅,如同自家楼下的杂货铺平凡,特别登门拜访的我因此有些失望,仿佛盛装出席一场晚宴却发现不过是一顿寻常的家庭聚餐。反倒是柜台后的一位工读青年令我印象深刻,他是纽约极少会展露真诚笑容并关心客人需求的服务生。 我于是给了这家咖啡馆第二次机会,并在那位工读生推荐下点了一份培根煎蛋三明治。还记得从全麦土司里流泄而出的蛋黄覆满生菜和番茄,不禁使我想起台 […]
许多年轻人将开咖啡店视为创业目标,业者表示,开咖啡店不如想像中的浪漫,在台湾咖啡店一天没有卖出200杯,很难获利,韩国竞争更激烈,一天要卖666杯以上才不会倒闭。 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开店相对容易,由于租金、人事成本都低,只要卖100杯就可以打平。 业内人士表示,在台湾连锁咖啡店一家店面每天要卖200杯才不会赔钱,星巴克这类高知名度连锁咖啡店,每天卖数百杯以上不成问题,但很多咖啡店一天只能卖200杯上下,只是苦撑着。 根据外贸协会台湾服务贸易商情网资料显示,韩国咖啡店竞争比台湾更激烈,虽然星巴克和Coffee bean这类中高价咖啡,仍受欢迎也是主流,但由于景气低迷不振,近年低价咖啡店崛起,韩国星 […]
作为咖啡馆主,见惯了别人家的咖啡馆,大多感觉千篇一律,难有新收获。如果换成消费者的心态,可能会有不同,至少在视角上,会少些约束。在上海创业多年的纯粹咖啡馆馆主周广津(Jerry)此次春节返乡,以游客的角度走访了两家在台中的老咖啡馆,有了不同收获,分享给各位。 先说说知名的欧舍咖啡。 知道欧舍,是远在我还没开咖啡馆之前。在网路还不发达的年代,他已是全台咖啡迷的朝圣之地,原因是创办人许宝霖先生对精品咖啡的坚持。时至今日,许先生仍然花许多时间走访世界各个咖啡产地。 店内两面货架上满满的各式咖啡豆,俨然是个咖啡豆超市。在门外小坐,只见买豆者络绎不绝,不难想见其熟豆销量。进店买豆者少见询问冲煮方式,更多 […]
平方英里咖啡老板James Hoffman2015年底在其博客分三段发表这篇长文 ,讨论精品咖啡的现状及对未来的预测,洪良兄不辞辛苦译发,在中国咖啡业内获得广泛关注。kaweh.net再次转发此文的目的,希望能提醒并帮助到真正有志于提振咖啡产业的勇士们,一起为咖啡人共同的未来做深入的思考。 第一篇、高潮之后 我准备分三篇来讨论精品咖啡业的现存状况。 过去一整年(2014)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精品咖啡业界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通过和世界各地的精品业者接触、交谈,我相信接下来的讨论是具有普遍性的,即便个别市场无法适用。 我得承认此文刊发的时机不那么恰当,目前来看,从业者对精品咖啡都乐观的不得了。特别 […]
娱乐明星李静、戴军为互联网项目连咖啡的Coffee Box站台,叫板星巴克,要做全新的咖啡品牌,很遗憾,这又是一例不懂咖啡和消费者的外行表现。 我看今天咖啡消费的痛点,无外乎消费者的获得成本和学习成本过高,一来一杯动辄二十五六元起步的咖啡太贵,普通饮料的平民价格才是王道。二来无论消费者买到哪家的咖啡,喝完之后都不敢确定用的什么豆子?是否新鲜?口感如何?酸度如何?品鉴咖啡的学习过程,需要贩售者和消费者共同买单。那么,新进入的创业者能否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这些痛点才是其发展潜力及投资价值所在。 可惜的是,连咖啡并没有往解决市场痛点的方向上努力。 该企业2016年计划在北京、上海两地铺设500家咖啡生 […]
在光华路阳光100商区,原来的咖啡陪你门店已经改头换面成为“咖啡加你”。店内依旧使用着印有咖啡陪你标志的餐具,但曾经的宣传海报已经被堆弃在楼梯下的角落。据店内负责人介绍,自从咖啡陪你5月显露出颓势之后,门店便考虑更换品牌自谋出路。而在此之前,会员卡无法通用、各门店服务品质不一、加盟门店各自为战,一直是让咖啡陪你饱受消费者诟病的原因。 国内市场主流的韩系咖啡包括咖啡陪你、动物园咖啡、漫咖啡等。按照各品牌发展规划,截至2015年底,三家企业均要完成近乎翻倍的门店增长。其中,咖啡陪你、动物园咖啡截至5月在华门店数量分别为600家和130家,年底的开店目标分别是达到1000家和300家。今年7月,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