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走在瑞典马尔摩市 (Malmö) 街上,若你稍稍注意脚边,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长得和人类世界一模一样的咖啡厅和杂货店竟然出现在墙角,但它们的尺寸却出乎意料地娇小! 这个和我们的世界平行运作的小小时空,到底是属于哪个神秘物种的呢? 经寻访研究,才发现原来是一群瑞典不具名的艺术团体AnonymouseMMX搞的鬼。他们在马尔摩市各处安装了一个又一个小咖啡厅,而顾客则是我们见了就打的过街老鼠。 神秘的艺术团代表发表声明: “ (这和班克西(Banksy)那种有政治意涵的艺术不一样,我们做这件事),只是因为觉得如果有一个和我们生活平行存在,但仅仅稍微在我们视角之外的老鼠世界,那实在是太迷人了。” […]
一个世纪之前,竟然有一间咖啡馆,在同一年曾是希特勒及托洛斯基流连之处,而弗洛伊德常到的咖啡馆就只在几街之隔。1913年维也纳一个小区内 ,曾滋养着这几个改变20世纪思潮及发展的人物。咖啡馆在一个小区内担当什么角色? “我当时坐在桌子旁。敲门声过后,门敞开,一个陌生男人走进。他的眼内没有半点友善。”苏联革命家托洛斯基(Trotsky)曾这样写。文中的男人正是前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Stalin)。 1913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始。原来,当年斯大林、托洛斯基、后来在南斯拉夫成为总统的狄托(Josip Tito)、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Freud)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纳税党领袖的希特勒(Hitler)都 […]
程依香回到她的音乐小屋,继续安全舒适没有起伏的日子。虽然心跳低,但并不是真的有什么不舒服,只是容易累,偶尔晕眩,反正她常在家,累了就休息,想睡就睡。今天她照样捧着耶加雪菲坐在大红蛋椅上,看着距离之外的海,一切看似没改变,但那份舒服感,已经有点不一样了。她脑袋里,似乎不那么干净,有个声音像蚊子一样,不时叮她一下,“叮!没有事可以让妳兴奋!叮!没有事可以让妳兴奋!叮……” 这扰人的叮叮声,让她坐立难安。她心里有份自觉知道这无关心跳。以前她很容易感动,对音乐、艺术、旅行,甚至对宗教哲学,都很容易感动。但近年来,她似乎把感动用完了。她在书局愈来愈难找到心动的书。旅行呢?她已经没有冲动了。冲动?没错。她 […]
要品尝一杯咖啡的美味,内行人会先进行一套“杯测”流程,先将咖啡豆分装到大小一样的杯子里,磨成粉后加入热水冲泡4分钟去除浮在上头的咖啡渣,最后一个步骤才是啜饮,把一小口咖啡用力吸进口腔,仔细体会咖啡的味道和香气。 这种专业做法的确与在家或咖啡馆里品尝咖啡不太一样。 低下头、鼻子靠近咖啡杯闻个仔细,是认识一杯咖啡的精髓最基本的方式。 咖啡杯测是门大学问,先把咖啡豆分装,大小跟容量每杯都要一模一样,再把咖啡豆磨成咖啡粉,加入热水冲泡4分钟,用两根汤匙去除浮在上头的渣,最后一步才是啜饮;轻轻吸一口,要发出这个声音其实没那么容易。 少量咖啡瞬间吸入,口腔里充满着咖啡的香气,在这短短几秒钟的片刻考验杯测师 […]
无论边城有多少咖啡馆,对程依香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她是一个不上咖啡馆的女人。 程依香三十八岁,单身,网路作曲家,擅长轻音乐,定居东城十年。东城没有咖啡馆、没有人潮,只有日初和海。这一区散落着一些孤独者,这些孤独者全是外地来的自由工作者或退休者,他们用积蓄买一小块地,盖每间看起来都不一样的小屋,安安静静地把自己藏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或用一棵老树把自己遮起来。这些人天生懂得隐藏,他们大老远搬来住在一棵老树下,就是希望每天早上可以坐在自己最爱的大红蛋椅上,轻轻捧着咖啡,欣赏日初东海的千万姿色。看着大海如何用四季的情欲把浪花翻云覆雨。试问: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客厅,还需要咖啡馆吗? 当然,这不完全是程依香不 […]
自从经由脸书重新联络上过去在办公室里爱喝咖啡的同好,便和好友约定一起喝咖啡叙旧!在浪漫的咖啡馆一边闻香,一边聊过去上班的日子,仿佛时光倒流,记忆的宝盒瞬间开启了许多往事……。 喝完咖啡在回家的路上,我总是静默开心的回味这一天“美好咖啡日”的余韵。后来,彼此相约每月忙里偷闲,找一天专属我们的“咖啡日”:一起喝咖啡、画画、拍照、聊天。 记得初次相见是2015年的5月,离我们上回分开已是20年后了。约在过去上班公司附近的咖啡馆,也是我从网路上找来的资料,想说这里是我们熟悉的地点,找起来比较方便。虽然过去的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地解散了,旧地重游难免心生感喟,还是忍不住想多看一眼。 当然那时候还没这家咖啡馆 […]
2014年2月,蓝瓶咖啡在东京开幕,从旧金山起家,有“咖啡界 Apple”之称的蓝瓶子正式走向国际,让世界重新认识深耕于旧金山的咖啡文化。 蓝瓶子席卷了各大媒体和社群网站,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的店面成了观光客踩点朝圣的景点,只是这波来势汹汹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回到发源地旧金山,除了一只蓝色瓶子之外,还有什么?是怎样的社会条件和人文风潮,带出蓝瓶咖啡这般细腻严谨的咖啡口味及文化?蓝瓶咖啡在旧金山本地的今与昔,又是如何一番光景呢? 什么是“第三波咖啡浪潮”(Third Wave of Coffee)? 在旧金山,由蓝瓶咖啡等领军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开辟了优质小众的咖啡新纪元(至少在初创阶段是维持 […]
我知道数以十计的咖啡馆,在台北。可是我没有打算写导游导览,介绍你们去这些咖啡馆。 我知道一家冷气永远开得太强的咖啡馆。里面服务的小姐,自己都戏称那个地方是寒带。坐在那里,总是可以比别人早一点察觉到要变天下雨了。外头空气中的湿度一升高,咖啡馆面街的大片玻璃就开始结雾,水珠凝得够大,到了有足以淌流的重量,雨就落下来了。屡试不爽。 我还知道一家灯光永远太暗的咖啡馆。灰黑的四壁及天花板都保留了最纯粹的水泥原色,未作任何装饰,纯粹到也不挂任何的照明工具。只有每张小桌上一盏十烛光左右的灯泡,甚至不足以照亮台灯本身的灯座,乍看之下像是一只只漂浮在空中的萤火虫,异常坚持地寸步不肯飞离开。我曾在那萤弱的光线下读 […]
日本有猫咪咖啡店,韩国有绵羊咖啡店,而泰国也有哈士奇咖啡店。有别于一般的小狗咖啡店,这家咖啡店以20几只哈士奇(husky)为号召吸引顾客,据信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 这家“真爱咖啡店”(True Love Café)于2013年在曼谷成立,其前身是一间哈士奇的育种农场。该农场主人希望此地成为人们可以与哈士奇接触并学习其相关知识的地方,因而将其改装为咖啡店。如今,它已经成为曼谷的著名景点之一。 “真爱咖啡店”共有25只哈士奇和4只其它种类的小狗,它们每天有5次玩耍的时间,其中3次开放给顾客参观或与牠们同乐。 到该店消费的顾客支付每小时350铢(约10美元)的费用,即可享用饮料、点心,并 […]
在那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爱咖啡,但他们真正爱的是:别的东西。 有时候,人就是会做些不需明白的事。像每天喝一杯咖啡,每天一点点,没留意,不以为意,没想过是个问题,不过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杯咖啡。像这样的事,等发现原来还有为什么时,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柴井康十八岁时误入一间咖啡馆念书,那间咖啡馆的咖啡让他考上大学财金系。大一进摄影社,大二辍学的他,拿着相机拍了一年的咖啡,编辑成册应征进杂志社,开始追寻咖啡的生涯。年轻气盛的他,勤于奔走,穿梭在国内外大街小巷,积极挖掘不为人知的咖啡馆,解开咖啡不可思议的一面。一篇篇被刊登出来的作品,满足了成就感,鼓励他精益求精为读者寻找更多惊喜。他的报导从咖啡馆到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