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角落的位子,是我最喜欢的。理由很单纯,通常不受干扰,服务生走动的脚步声、桌间人情话语听来也会淡远些。每次去,我总喜欢选择在那里安顿自己(假如没有人比我捷足先登),翻翻书报杂志、喝喝咖啡,或者随意写点笔记什么的,也许会有短暂时间是放空。但只要落座片刻,咖啡上场, 我便感觉自己好像身心开始苏活起來,于日常风景,也增添了几分不同的情味。 譬如四季恒存的建筑群,譬如春荣冬枯的荷花池,譬如蓊郁森然的大树们, 和那些惯看的人来我往…当我安静下来,那些风景反而都动了起来。窗外的建筑群,终年素朴典雅的面容,规整齐一得有点单调,在那咖啡香沁的柔化下,走进我心眼的,除了建筑线条还有澄蓝的天空和悠缓自在的闲 云,看 […]
在马来西亚传统的咖啡店用餐的,多数顾客都是中上年纪,年轻人倾向高级或连锁咖啡馆消费,原因是有网络和空调设备,而且特色的装潢摆设,以及食物创意概念等。 无论咖啡馆或咖啡店一般都能让人坐上好几个小时,惟咖啡馆的精品咖啡和食物价钱都在中上,而传统咖啡店的咖啡则是比较便宜,倘若顾客流动量慢,赚取的利润也随之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若要创业都会向往高级咖啡馆,而非接手咖啡店。 接受《花城》社区报询问的传统咖啡师傅说,虽然泡咖啡的功夫并不难学,说辛苦也并非,但就是时间长,除了营业时间外,前后还有准备功夫以及收拾工作,然而时下年轻人都比较向往舒适的工作,因此都不愿长时间在店里。 他们也指出,若有一天打算 […]
一般人对阿姆斯特丹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它们纵横交错的运河,四处都是的自行车...呃,红灯区和大麻(人家毕竟两样都是合法的嘛)!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座迷人的城市现在在欧洲其实也是第三波咖啡店的翘楚。在欧洲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被第三波的咖啡浪潮扫到,所以在欧洲喝咖啡真的要碰运气。咖啡不可貌相,运河之水不可斗量,阿姆斯特丹现在的咖啡文化真的是相当蓬勃,已经成为欧洲第三波咖啡的重量级城市。 这都是近年来的发展了。早年阿姆斯特丹所谓的“咖啡店”其实大多兼作卖大麻的店,所以对去阿姆斯特丹的外国游客来说,上“咖啡店”指的其实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不过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已经完全改观了。现在阿姆斯特丹的文青咖啡绝对会让 […]
创造者,办公室不是关键,他们很多人(譬如作家)根本就没有办公室;但他们需要一个可公可私的场所,一种有私人场所的归属感,加上一点公共空间的社交性,更重要的,他们需要一种“自由感”洋溢的不特定集合之处,这就解释了咖啡馆为什么会变成文化触媒式的风云之地…… 一个客人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 ●杨泽: 洪致(编按,洪致为詹宏志早期笔名),咖啡馆在台湾已悄悄变成新的城市传奇。 在快速都会化的过程里,岛上城乡长得越来越像,和其他“四都”比起来,天龙国,倘有特色,也许就是咖啡馆还是多些吧。社区老店外,新开的小店越来越多,几乎有眼花撩乱之感。 不免想起,九○年代中,移居维也纳的上海作家张耀在台北出了好几本书,第一本 […]
据法国《20分钟报》报道,巴黎第二区“歌剧”街区于当地时间3月21日开设一家名为“快乐”的咖啡厅。这家咖啡厅的糕点均为自制,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店里从厨房到大厅的二十几名职员,均忍受着心理和认知方面障碍的折磨,主要是先天智力缺陷或自闭症。 咖啡店的创始人为法国布列塔尼人布卡耶(Yann Bucaille)。他开设这家咖啡厅的目的在于,重新给予残障人员自信和尊严,同时改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 2011年,他与以促进“被排斥的人重新融入社会”为业的合伙人去海边时,萌生了这个想法。当时,一位年轻的自闭症患者问布卡耶是否能给他找一份工作。这个请求让这位什么事情都乐于尝试的人感到自己无所事事。他因此思考是否 […]
福莱轩是一家咖啡店的名字。或者说曾经是。这样讲,或许表达了一种不情愿,不情愿去猜想甚至承认这是一个过去式。“福莱轩”不过是一个名字,一种指称。我在这里写下的文字,是关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私人史,福莱轩是这段私人史的承载空间,当它关闭以后,不可避免地,在时间上也承担了某种书写。 福莱轩的名字怎么来的,我不知道。若是只听名字,真是一家很难吸引到大学生的咖啡店。我们知道这里,已经是2014年的春天了。在此之前,北师大东南西北的咖啡馆几乎都已经跑个遍。最后,发现了东门过天桥向北五十米的福莱轩。我还记得店里的WiFi名称,叫Nobody Knows。 昏暗慵懒文青气息 当我们尝试用“发现”来描述这一过程 […]
大年初二,蛮早,还不到开店时间,就有客人进来。我起床起得晚,蓬头垢脸,随便抹一把脸就下楼来接客。来的是一位年轻的男生,和两位女生,也都很年轻。他们说明来意,要买豆子送礼。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找到Full House的?他们说是看网路有人推荐。我笑说他们很大胆,这么就相信了,不怕被雷到?他们面面相觑,有点不知所措。我心底窃笑,有一点坏。 我问他们要买什么?他们说让我推荐。其实我最害怕这句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一支进得了Full House的豆子,都是一时之选,要我在当中挑出一支,其他的总觉得有遗珠之憾。 我问他们有没有预算? 他们说没关系,反正只送一包,价钱高一点也没关系。 我问了被送的人用什么器 […]
调查发现,3/4澳人每天离开咖啡就不能活。年轻人对咖啡的依赖性更为普遍,1961年至1981年出生居民群体每天早晨喝咖啡的比例为30%,而千禧世代的比例为33%。 据《每日邮报》报道,MCrindle机构调查发现,84%的澳洲居民每周都存在咖啡开销。75%的人每天至少喝一杯咖啡,其中28%的人会喝更多。速溶咖啡的人和喜欢现制浓缩咖啡的人各占一半。 澳洲外带咖啡均价每杯3.54美元,如果每天买一杯咖啡,一年开支接近1,300美元。昆州居民每天咖啡开销总计450万美元,相当于每天卖出126万杯咖啡。 研究人员麦克林德尔(Mark McCrindle)表示:“人们在咖啡上花了 […]
凯尔·格兰维尔本该非常欣喜若狂。他与合伙人一起在洛杉矶洛斯费利兹一带开的咖啡馆Go Get Em Tiger开业的第三天,70个露天座位全都被预定了。 但他没有。“每个人都戴着耳机坐在电脑前,”格兰维尔说。他大步走了进去,拔掉了提供免费Wi-Fi的设备电源,把它扔进了自己办公室的垃圾桶里。 他想要的是一个人们能在里面相互交谈的庭院,而不是给远程工作者们的一间无声的办公室。虽然任何一个有手机热点的人都不用他帮忙就能连接上网,他还是摆明了自己的立场。最近,在将近一年半以后的一个工作日早晨,院子里依然坐满了人,但这一次,他们在相互交谈。只有一个人在用电脑。 远程工作者们已经占领咖啡店多年,但小本经营 […]
女子无才便是德,有点道理! 小小厢房有一个客人,安静地在看着书,啜饮着咖啡。 吧台一位男客,我正与他聊著有趣的话题;门开了,前后进来两位女士。 她们在台灯前坐下来。我过去送茶水,顺道问她们要什么咖啡。她们说只想找个地方聊聊天,随便就好。我心想,这也不是来讨咖啡喝的,于是给了她们也不太酸的摩卡爪哇。我则和我的客人续前面未完的话题。 两个女人刚开始音量不是很大,但是也是可以听得到谈话内容,她们并没有刻意放低声量的打算。说着说着,分贝越高,越来越激动,活像需要大家帮她评评理的态势。我和客人对望一眼,非常有默契地都不再讲话,我已经打算认真听她们谈话的内容。 “妳知道吗?我生了三个小孩,是他们的长孙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