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我很喜欢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画作,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孤寂的气息,虽然画面明亮有光线射入,但是却无法消弭那股浓浓的疏离感。霍普的创作主题不喜欢抽象或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他只画日常生活中他所感兴趣的事物,例如车站、餐厅、咖啡馆、加油站,或是火车车厢内的情景,等于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美国的种种面貌。 我对霍普所画的咖啡店特别感兴趣,他多次描绘都市人在咖啡店中的孤寂身影,最有名的一张画是“夜鹰”(Nighthawks. 1942),画面中深夜里街角的咖啡店,从大片玻璃窗透出温暖的光线,成为黑夜中唯一抚慰人心的明亮灯塔。据说霍普是描绘纽约格林威治大道街角的一家快餐店(din […]
过完年,各自回到工作岗位,Full House显得清凉,没事还可以拍拍蚊子—— 差不多三点多,来了一位贵妇,之所以认为她像个贵妇,是因为她的穿着、打扮不仅显贵气,还时尚的很。 我招呼她坐下,倒了水,问她要喝什么咖啡? 她想了想说“现在应该没有品质比较好的夏威夷咖啡吧?”我很纳闷,何出此言。 我问她“此话怎讲?” 她说“几年前夏威夷不是火山爆发吗?难道产区的豆子没受到影响吗?” 我很惊讶地看着她,为什么产区的讯息她这么清楚? 然后她思索一番“现在应该有蓝山,妳给我蓝山吧!” 连蓝山的产期她都这么清楚,她是何方神圣? 我给了她牙买加蓝山克里夫顿庄园的咖啡,从闻粉开始,她不仅 […]
天堂咖啡馆与地狱咖啡馆如何分别呢?在每个人心目中,一定有他对于天堂咖啡店的标准,也有对于地狱咖啡店的定义?有的人很在意咖啡豆的品质与香气,有的人在意空间环境的整洁与品味,也有人在意厕所的整洁与否,而我最在意的是咖啡店的服务品质与服务态度。 在东京的时候,我很喜欢去一家名为“椿屋”的连锁咖啡店。东京的连锁咖啡馆很多,品质也都不错!但是我最爱的是椿屋咖啡,那是一家具有大正浪漫风格的咖啡店,虽然是仿古,却不流于庸俗,所有装潢道具都尽可能精致优雅,咖啡杯盘都是用Royal Copenhagen的经典瓷器,服务生的制服永远干净整洁,服务也十分看重礼貌。店里陈列着一些古董瓶罐杯盘,播放着钢琴奏鸣曲,池袋店 […]
啊?又是一个外国人! 八、九点,来了一个外国人,身高不是很高,看起来很年轻。我有一点不知所措,原本英文就不是顶好,加上太久没说了,所以显得生疏了。好在大女儿在,我脸转向大女儿,叫了一声女儿的名字,女儿低头在看手机,听我叫她,抬起头眼光朝向我,我撇一撇脸,示意有个我搞不来的客人。 (女儿:哼哼,妳也有今天哪~) 女儿也愣了一下,我想她一看到是外国人,脑子想必也是一番排列组合,毕竟她从国外回来两年,两年没讲英文,生疏应该免不了吧!但是有语言底子的人,想重拾语文能力应该比较快才是。于是大女儿起身迎向客人。 有个朋友问我,我都是从国外买豆子,想必英文一定非常精进。朋友把我想得太厉害了吧?我虽然从国外买 […]
疫情延烧全球,在家办公成为许多企业的权宜之计,上班族每天买杯咖啡提神的习惯已变成过去。美国农业部估计,今年全球咖啡消费量将下跌,是2011年以来首见,无论在家冲泡咖啡的消费者占据多少,恐都无法弥补需求下走。 农业部表示,即使民众在家中食品储藏室装满咖啡豆、杂货店的咖啡豆销量大增,也难以拉平咖啡馆和餐馆停业后减少的25%咖啡需求量,要想再次回升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今年全球咖啡消费量将大幅下降。 美国财经网站Seeking Alpha,惠誉评级分析师Taohai Lin指出,由于疫情导致的办公室关闭以及咖啡馆客流量不足,使得咖啡消费保持低迷,咖啡饮用量通常会在经济衰退期间交易下降,“我们认为,在经 […]
“咖啡要冰的热的?要酸的还是不酸的?” 一踏进门,语气豪迈的问句随即从吧台传来,她是小堤咖啡的灵魂人物兼镇店之宝,人称“二姐”的老板娘-颜蕙兰。 小堤咖啡,目前是高雄现役最老的咖啡店,咖啡飘香至今已陪伴高雄人走过四十个春秋,隐身于盐埕区巷弄,上门的基本上不会有“误入歧途”的小羔羊,只有熟门熟路的识途老马。然近年因网路科技发达,加上吹起一阵复古风,店家有“越陈越香”越悠久越惹人爱的趋势,小堤咖啡顿时成了年轻人趋之若鹜的高雄热门咖啡店。如今二姐似乎对于不时有“新生报到”的现象已司空见惯,拉开铁门见我们一行人在门前引颈期盼倒数着小堤咖啡营业时间的到来,爽朗地笑问客从何处来,并示意再稍等她一会儿。我们 […]
早上7点半,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花神咖啡馆重新开业,尽管只是开放室外露台区域,但仍令尚处疫情中的巴黎人稍感安慰。“一些顾客早早就来了,他们想恢复生活的仪式感。”花神咖啡馆经理希列戈维奇说。 这是六月初的一幕。随着疫情趋缓,近一个月来,从巴黎到罗马,从巴塞罗那到维也纳,从维尔纽斯到萨拉热窝,一度濒于寂灭的欧洲咖啡馆文化,开始逐步回归。 重拾快乐时光 花神咖啡馆重开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这一喜悦。他说,咖啡馆、餐馆恢复营业,标志着法国人重拾快乐时光。 花神是法国人的骄傲,也被誉为世界咖啡馆文化的代表。在咖啡馆的红棕色桃木桌椅间、氤氲的咖啡香气中,隐藏着丰盈的文化密码。 近一个世纪前 […]
失去自由的咖啡 在18世纪的法国,“咖啡”与“启蒙”为同义词:当意大利人彼得·斐利(Pietro Verri)在巴黎创办一份文学和哲学杂志时,他直接取名为“IlCaffé”,尽管杂志中的内容与咖啡这一饮品毫无关系。 那么德国呢?仿佛当时的莱茵河比今天更宽似的,人们对所有与法国有关的东西都是模棱两可地认可。从普遍的历史观来看,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德国人似乎对法国采取仰视的态度。但为什么当时的传单文化都包含明确的反法立场呢?海德堡城堡被炸毁1给德意志民族心中留下的伤疤,几十年也无法愈合。由于当时还没有新闻业(尤其没有报纸),导致一场如普法尔茨城被毁这样的灾难对民众内心的冲击虽然较慢,但却更深 […]
赞美咖啡 18世纪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文学第一次不再局限于书本文字,而是如一座突然爆发的火山,它的岩浆开始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封情书都是一篇文学作品,每一个自然科学新发现都以文学的形式展示,连在病床边给病人诊脉的医生的所言所行都与文学相关,宗教也属于文学!法国大革命不仅以各种社会形式发生,更是以一种看不见的文学形式逐渐成长。 咖啡对这一文学世纪来说显然意义非凡,18世纪不同于神秘感十足的巴洛克时期,它从不缺乏自嘲的品质,它强调咖啡赋予了很多智商平平的人思考的能力: 咖啡的魔力, 让笨蛋清醒。 受益于咖啡的作家们, 请不必吝啬对它的称道。 咖啡的魔力, 让记忆倍增, 让笨嘴拙舌的人妙语 […]
有一对男女,男生高高的,说帅倒还好,但是蛮有型的,看起来挺舒服的。他的女朋友就真的很漂亮,一头长发,大大有灵气的眼睛,也是高高的,两人其实挺登对的。男生来过几次,是大女儿国中同学的哥哥,对咖啡颇有兴趣,也稍有了解,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关系,也因为女友是台北人,所以鲜少回宜兰,也就少到店里来。 这一天他带女友到店里来,点了咖啡,女生坐在吧台。女生很健谈,声音细细、柔柔的,就是那种男人会很想保护的那种女孩儿。男生的咖啡虽然也是摆在吧台上,可是屁股却没黏在椅子上,走过来、走过去,一直在店里晃过来晃过去。 女生说,她父母不喜欢她男友,这同时有另一个男生也在追她,那个男生家里经济很好,他也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