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据镜报报导,澳洲墨尔本一家素食咖啡厅除了优先提供座位给女性顾客以外,到这家咖啡厅消费的男性顾客还需比女性顾客多付高达近两成的费用。 这家咖啡店的店主亚历克斯(Alex O’Brien)解释,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唤醒大众关注性别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男人税”这样的想法来自于店主亚历克斯,她说,虽然十分欢迎男性光临,但这样的附加税是必须的。男性顾客需要比女性顾客多付18%的金额,此金额源于2016年男女薪资的差距比率,而这些额外的收入,会捐出去给女性慈善机构。 八月份,这些资金将捐给Elizabeth Morgan House帮助原住民女性及小孩。 男人税一个月实施一周。她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碰到男性顾 […]
随着咖啡的推广再加上咖啡本质上的演进,越来越多人懂得去咖啡馆点一杯对他们来说是精品的手冲咖啡。点了杯咖啡,菜单上说是精品咖啡,价格收个百来元(台币)甚至是几百多一杯。 但这手冲精品咖啡肯定只能是阿拉比卡品种,非阿拉比卡的是毒药,喝了一定会吐。产地的话蓝山,柯纳早已不流行,曼巴!? 你在跟我开玩笑吗? XXX艺妓才好,要原生种,要第几批次最好,竞标微微批次,微微微批次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超级神豆,不只是豆子要好,还得标上庄园,处理厂,处理法。最好名字不能太短,那个只标着非洲美洲亚洲都去死,这样写才标准–真南美洲哥伦比亚共和国 圣徒阿里欧 Finca Santuario 爱情不是灵药是毒药 NO.78 […]
节气过了小暑,这年也过了一半。 回来台北后,也跑了众多咖啡馆,不管新开,旧爱,亦或是改头换面选了新址再开,多样貌的蓬勃发展,实在替台湾咖啡叫好。别说第三波的咖啡世代,台湾的精品咖啡早就不再只是追求风土,关心庄园而已,多元化的触角早就踏进你我生活圈,融入社区,走向消费者了。 当然咖啡世代在走,还是有着潮流变化,如果说2015到2016是独立咖啡馆的蓬勃发展期,那2017年换是个新的转戾点。我观察到了2017年六个咖啡潮流现象,或许不只是咖啡圈,整个餐饮界都会有同样的趋势。 一、小坪数与外带吧的兴盛 撇除连锁店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比例是小坪数外带吧,2016下半年到2017年开始,小坪数的独立咖啡店不 […]
Cafe Mercado位于日本富山市车站附近。一早,店内陆续进来许多老客人,点上一杯咖啡、吃着烟、翻着报纸,或许41年如一日,Cafe Mercado已不只是店主夫妇二人的生活重心,更是社区长辈互相交流闲话家常的场所。 先生负责内场、太太负责外场,内场外场一目了然。太太得空时就跟客人闲话家常,偶尔也共同评论一下电视正在上演的节目。 轻松自然的气氛显见这就是社区的咖啡馆,进出来往的客人多是熟客,79岁的老板、76的老板娘,还有七八十岁的客人们,无论是店主人或客人,这都是最自然的活力老年。 主客之间也不是那么截然二分,客人自自然然地顺手帮忙倒水拿餐点,主人备餐、送餐的节奏缓慢却不马虎,主客之间界 […]
死亡咖啡馆(Death Cafe)创办人Jon Underwood于6月27日不敌病魔离世,享年44岁。《纽约时报》报导,Jon Underwood的妻子Donna Molloy指出,Underwood是因急性白血病造成脑出血而去世。 Underwood原先是名策略与市场开发主管,直到他读到了一篇关于“死亡咖啡”活动的文章,这项活动最早是一位瑞士社会学家Bernard Crettaz发想。 Underwood潜心研究佛学,他早已对“死亡”的哲学意义充满困惑。他发现,尽管这世上所有人最终不免走向死亡一途,这个主题却始终是禁忌般的词汇,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 Underwood将Crettaz的想法 […]
有人爱咖啡爱到某个程度,会将“每日起床喝一杯”变成习惯,更对咖啡产生一种依赖。英国有一位咖啡客,甚至将经常光顾的咖啡馆招牌热饮杯图案,透过纹身刻在手臂,与品牌建立终生承诺。 现年29岁的库珀(Sam Cooper),以往一直热爱Costa,仅于过去4年,他在连锁店消费近5000英镑。库珀指,有一日他坐在汽车内“反思人生”时,突然灵机一触,随后便把心一横,冲进纹身店。 库珀忆述当日在纹身店,向纹身师傅要求纹上该图案的情形时指,纹身师傅被吓了一跳,更向库珀说道:“你一定在开玩笑吧!”最后,库珀以160英镑成功换得这毕生印记,亲友们看见纹身时亦不禁捧腹大笑。 Costa连锁咖啡馆的发言人得悉库珀的举 […]
一、中都咖啡总鉴 上一次接触台湾咖啡是2015年初,印象并不深刻。因为我知道就算好喝也买不到。 想不到一枝笔,把我跟这个对很多香港人来说是咖啡启蒙的地方再一次联系。上一次去,是咖啡馆猎奇,而今次,则是去为当地生产者尽绵力。 出席各式国际生豆评审活动不觉多年:跟陌生人同房、以冷水洗澡、食不知味、舟车劳顿、很多不同的待遇也试过。台湾这趟规格很高,反映主办方及当地政府对咖啡生产的重视和决心。他们邀请了来自中章投苗等地区咖啡参加,当中不少是星级咖啡农与及曾获奖者。 官方海报设计以水墨画描绘接力赛健儿的形象,去表达咖啡也是“种子到杯中”环环相扣的一场接力。甫一扺达比赛场地、依山而建的民宿“山沐斯达”,便 […]
在英国进行金融革命的同时,法国也在酝酿另一场革命。18世纪,启蒙思想开始在一些法国思想家的脑海里萌芽,如伏尔泰。伏尔泰是法国哲学家、讽刺作家,他曾将新科学理性主义传播到社会学和政治领域。1726年,他因一句玩笑话得罪了一位贵族,被关进巴黎的巴士底狱,后来被驱逐到英国。在英国避难期间,他苦心钻研牛顿的科学理性主义和哲学家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就像牛顿以“力学三大定律”重建物理学大厦一样,为了重建政治哲学大厦,洛克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洛克认为,人生来平等,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别人的生活,损害别人的健康,妨碍别人的自由或侵犯别人的财产。在这些激进思想的激励下,伏尔泰回到 […]
近年热门的餐饮店家似乎都在贩卖“噱头”,可能是餐点的造型讨喜,抑或吸睛的装潢引人入胜,好不好拍照成了时下年轻人是否前往的首要考量,食物的本质好坏反倒不是重点。 当然,身为年轻族群一员的我也会跟风打卡名店,但那些店往往也同时在我的“一次性消费”名单内。反倒是某间我常去的咖啡店,不曾见过博客们出没,老板也没有成立网络专页,但客人仍络绎不绝,甚至有港澳旅客特地前来朝圣,靠得全是口碑行销。 咖啡店离我家近在咫尺,但我在前年车祸骨折才第一次光顾,依稀记得初次踏入还有几分紧张,总觉得这是属于大人的咖啡馆,因为仅有提供黑咖啡,自然访客泰半都是年纪稍长、懂得品尝咖啡的行家。 这里宛如日剧《深夜食堂》翻版,只是 […]
去过欧洲的人应该不会否认,在那里,无论是巴黎、罗马、阿姆斯特丹这样有文化又有历史的大城市,还是尼斯、波尔多、拉罗谢尔这样的小城,每条街边,每个街角必有咖啡馆。 你一路走去,每时每刻都在沐浴咖啡的浓香。就是突尼斯这样的北非国家,因为受过法国殖民影响吧,其大小城镇,也无不处处咖啡飘香。只不过突尼斯的咖啡馆有点像我们的茶馆,许多人会在此打扑克,玩一种类似麻将的骨牌。还有一些中老年人在大吸其炮弹状的阿拉伯水烟。 咖啡对欧洲国民而言,无疑是如空气、黄油、面包、冰矿泉水一样,一日不可或缺。徐志摩甚至认为:“巴黎如果少了咖啡馆,恐怕变得一无可爱。” 而在我这种分不出咖啡口味好坏的人看来,单是咖啡馆乃人生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