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主的日常:糖、奶精、咖啡紧密的铁三角

很久很久以前,相信每一个第一次接触咖啡的消费者,所经历的过程几乎如出一辙。早期的台湾咖啡馆,当服务生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咖啡盘上同时一定会附着糖包和奶油球 (或者咖啡桌上摆有糖罐和奶精粉罐),毫无经…

很久很久以前,相信每一个第一次接触咖啡的消费者,所经历的过程几乎如出一辙。早期的台湾咖啡馆,当服务生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咖啡盘上同时一定会附着糖包和奶油球 (或者咖啡桌上摆有糖罐和奶精粉罐),毫无经验的消费者,单纯地接受店家提供的服务,看见糖、奶精,相信咖啡就是加糖、加奶精调和后喝的。

不知源自何处,普遍存在消费者观念里的,就是咖啡必须趁热将它喝完,能将咖啡喝到温已经是少数了,会喝冷咖啡的客人,就更少了,就怕咖啡冷了变酸、更苦或更涩就不好喝了。就因为咖啡喝在嘴里会有苦涩感,为了去除苦涩味,加点糖,掺点奶精粉或奶油球,趁热快速喝完,所有会造成口腔负担,以及不舒服的感觉,也就能稍稍缓解了。咖啡喝完了,剩下来的时间不是喝喝茶水,就是还要点一些甜点填补时间。

咖啡是水果,既是水果,当然有果酸的表现,何以喜欢吃水果的人,竟然无法接受咖啡的酸?为什么?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糖可以掩饰咖啡的苦,奶精足以修饰咖啡里的涩,因此糖、奶精与咖啡成了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关系密切,缺一不可。消费大众必须明了咖啡的苦只是过程,因为咖啡是由种子处理出来的,所以入口感觉到它的微苦是正常的。咖啡入了口,吞下后,苦要能化得掉,并且在喉咙带出甜味,我们称它为回甘。酸要是温润、滑顺的口感。如果每一杯咖啡都能喝出这种感受,试问,咖啡、糖和奶精的铁三角关系还能这么紧密地维持着吗?咖啡里多了糖和奶精焉能体感咖啡的问题,又如何能品出咖啡真实的滋味呢?

丢了糖,抛了奶精,方能破解那无谓的铁三角联谊。加了糖,有了奶精不是错,只是通常被添加在咖啡里的奶精粉和奶油球,它们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成份,反式脂肪酸摄取过量就有提高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假使咖啡长期这么饮用,不就等于置自身健康于危险情境中了吗?

咖啡是弱碱性的果实,糖和奶精则属酸性,许多人不喜欢咖啡喝到冷,就因为咖啡冷了的酸不爽口,才有了咖啡趁热喝完的论调。殊不知,咖啡冷了的酸,糖和奶精也是凶手之一;况且有了奶香和甜滋滋的糖包,哪能检验出如果咖啡有问题,到底问题是出在烘焙、萃取或是生豆的品质呢?

一杯口感欠佳的咖啡又如何期待它的精粹与风华呢?

所以,一杯咖啡一定要喝到常温的冷,只有咖啡喝到冷,你才能帮那杯咖啡评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数。因为举凡生豆不对、烘焙不对,或是煮的不对,只要那杯咖啡冷了,问题就统统显现出来,酸越酸、苦更苦、涩也会更涩,焦呀、燥呀就会更明显;如果,那杯咖啡生豆没有问题,烘焙没有问题,萃取也OK,那么那杯咖啡越冷就会越浓醇、越甜美、越像果汁。所以,也只有冷了的咖啡你才会知道,这杯咖啡有没有问题,或是问题有多大!

来源:Full House Coffee
版权:本文由Full House Coffee授权kaweh.net刊发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