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店不用大 有容则盈

咖啡流动在身上的情趣,仍在饮喝时的空间感,而空间的感觉又常因年龄心境而转,随时可能移动。

最近喜欢待在附近巷子里的小咖啡店,喝杯咖啡,做点功课。店离住家很近,经年在这条满是小吃冷热饮店与超商、五金行、西药房,还有菜市场的巷子出没,小咖啡店给我第一眼印象是简陋,布满风霜与铁锈味。只是不知其店名意思,多看了几下,WILBECK还是BECKWIL一直记不起来,觉得它的英文字母具装饰性,“手烘咖啡”的中文也很唬人,做为咖啡店名称倒是合适。

每次经过这里,多半近黄昏,店有时开着,有时铁门已拉下,慢慢才摸清楚它每天从早上八、九点开到下午五点。白天常有客人坐在店门口破旧沙发和简易木桌椅喝咖啡、等咖啡,聊天、抽烟或看手机,原以为小咖啡店是这几年才开张,店的风格走环保路线,桌椅道具才会像资源回收的废物利用,后来听人说已有十一年历史了,沙发桌椅开店时是崭新的,今天的模样是被客人坐旧坐坏的。

小店开幕时我家已从南京东路三段搬到五段,却一直没注意到它的存在,这也不奇怪,我本来就不特别喜欢这类型的咖啡店。

我喜欢喝虹吸式手调曼特宁,一喝就是几十年,最常去南京龙江一家号称“咖啡大学”的老牌咖啡店,跟老板,服务员,甚至店里的常客混得很熟,踏进“咖啡大学”宾至如归,也因为太像回家了,在这里做事就很松散,经常带了一堆资料,坐一下午工作不到一小时,其他时间不是跟人聊天,就是翻阅报纸杂志。

这些年也曾去过几家“无人熟识”的所在,大的连锁店没人盯着你,喝咖啡写功课轻松自在,环顾四周,却有茫茫人海的孤寂感;几家文青味十足的咖啡店大小合宜,但常注明最低消费、限坐两小时,我从心底产生桎梏感;有的虽无限制,但一进去就陷入埋首苦干的学子之中,自己也觉得在这里的画面一定很好笑。

于是,从街坊小店买杯咖啡回家,也成了近期常有的选择,小巷咖啡店的交关,就是从外带开始。

咖啡店的价目表密密麻麻各式各样,很少超过100元的,最便宜的热美式50元,外带或内用价钱相同。这些年在不卖虹吸式手调曼特宁的咖啡店,都只点热美式,久了也习惯了。点完咖啡之后,坐在门口的沙发上等候,拿了就走,这也是买咖啡外带的制式动作。

几个月之前的某一天,小咖啡店前面沙发椅子和后面木板拼凑的吧台一如往常有人“内用”。在等待咖啡时,店后面吧台正好空出位子,临时起意迳入店内,一脚跨上高脚椅,拿出正在进行的稿子平放吧台上,就这样边喝咖啡边写稿,50元“内用”了两、三个钟头。

眼前两三个穿工作裙的服务人员忙着为顾客调配咖啡,再往前就是门口的客人,以及马路上的行人与车辆。从这个视角观看咖啡店,前后左右里里外外一目了然。工作区呈倒放的梯形,侧边是通道,背后是储藏室兼厕所,九坪大的陋室别有洞天。

几片木板制成的柜子,装着汽车机车模型、老时钟、旧收音机、洋酒瓶,咖啡杯、咖啡罐以及成各种咖啡包咖啡袋。墙壁上多是小幅外国风景手绘图,也有“COCA COLA”商标和不知哪里搜来的外国街市路牌,混杂着店里同仁的休闲照片。

体位不小的咖啡烘培机和冲泡器材摆在琐碎的道具中间,犹如簇新的庞然大物。整间店的布置新旧大小拼凑混搭,可说毫无章法,却又乱中有序,空间堆叠有层次感,多几分环保的工业风。

这里的服务员经常是四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在轮班,年纪都很轻,应该三十岁上下,包括瘦瘦高高留着小胡子、表情酷酷的老板,他们都有洋名字,经常边工作边聊天,既忙碌也优闲。客人很多元,不少顾客像是附近的上班族,有年轻帅哥美女、中老年人,也有外籍人士,吱吱喳喳的拥挤杂空间散发些许国际化与时尚感。常有辣妹坐在吧台跟服务员攀谈,看得出来这几位男生颇有女人缘,一位能言善道的帅服务员显然是个中高手,“旁听”到的这些年轻人下班后的休闲生活,不外是打麻将、旅游与听演唱会。

店里店外的人通常不会超过十人,顾客除了喝咖啡聊天,就是滑手机、讲电话,少有人在这里看书或做事。我在店里面写东西一坐几个小时,服务人员没什么不耐烦,他们的外型与穿着像北艺大戏剧系或剧设系的学生,直觉很亲近,不过,除了点咖啡、付钱,讲不上几句话,他们大概也不知能跟我聊些什么?起码不会认为老先生不应该来这里读书做功课吧!

我大约早上或下午会来这家小店,点一杯热美式,就坐在后面吧台的高脚椅上。

我发现此刻颇能独享一个人坐在空间不大、无人熟识的小咖啡店工作乐趣,在这里不会受店里播放的高音量音乐和吵杂人声影响,做事比在家里或其他咖啡店有效率,因为只能专心写稿,不会约学生来这里谈论文,也不可能跟现场的人聊天,应该说根本没人有兴趣跟你哈拉。

朋友差不多都说50块钱在咖啡店坐几个钟头很划算,其实不是耶,50元坐一整天反而让我心虚,会不好意思那!我宁可一杯100,坐久就比较心安,但要怎么做到呢?如果小店标出最低消费,内用限坐两小时,我心里的“气持”可能又会不一样了。

这天特别注意价目表100元上下的咖啡,于是点了一杯手调曼特宁。服务员说曼特宁有两种,一种90元,一种110元,我先点了90块的曼特宁,虽不是虹吸式调煮法,气味很合我口味。隔天再点黄金曼特宁一试,感觉也不错。而后我大概就一杯曼特宁,一杯黄金曼特宁了。心里的小小“壮举”稍让自己心安,年轻服务员好像毫无感觉,管你喝什么,能来交关就是好客。

喝了几十年咖啡,早已跟文艺、青春无涉,也不再是友朋相聚重要的浪漫型式了。喝咖啡只是生活的一项选择,越来越趋近日常,也越来越个人化,有人咖啡滴口不沾,宁静致远,有人专攻烧酒,豪气干云。对我来说,咖啡流动在身上的情趣,仍在饮喝时的空间感,而空间的感觉又常因年龄心境而转,随时可能移动。

相对以前去过的咖啡店,南京东路五段巷子里这家不起眼的小店,目前算是最适宜我心理情境与工作状况的咖啡空间。相逢自是有缘,在咖啡店喝咖啡,空间大小已不是重点,内部装潢也非主要选项,能让自己自由自在地融入咖啡空间,无声胜有声,就是幸福牌咖啡了。至于咖啡豆选择以及冲泡手艺,就交给有勇气开店的人嘞!

只是,这种咖啡心情不知何时又会转换,从而见异思迁,“移情别恋”,再巧遇另一个小小的幸福空间感?不过,这些生活中的新场景,当下就不用操烦了。

来源:风传媒
作者:邱坤良(作家、舞台编剧、戏剧史学者)

一条评论

  1. 能让自己自由自在地融入咖啡空间,无声胜有声,就是幸福牌咖啡了。
    说得很好,现在咖啡店越来越多,能让人融入的咖啡空间却很难遇到。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